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未来食品可能变革传统的食品工业制造模式,主要表现之一是通过食品和生物技术的结合,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以车间生产模式制造肉、蛋、奶、油,等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在近日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举行的“大食物观”学术研讨会提出这一观点。
陈坚说,人造肉是未来食品的一个典型,包括采用大豆等植物蛋白为原料、经过高湿/低湿挤压和组织化得到的植物蛋白肉,以及从动物提取成肌干细胞、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的细胞培养肉。
在他看来,未来食品将使人更健康、使地球更健康。使人更健康,是因为现在全球由于饮食方式产生慢性疾病;大量的医学研究表面,在动物蛋白中加入一定的植物蛋白,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的风险。使地球更健康,是因为全球食品产业产生了温室气体总量的25%,需要耕地40%,现在畜禽养殖方式获取动物蛋白比植物、微生物等方式获取蛋白,在资源占用和对环境影响等方面,均高出许多。
“未来食品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三方面问题。”陈坚说,未来食品技术基础包括不同学科领域的前沿技术,如合成生物学、物联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纳米技术等;其产品标签为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可持续。
他同时提到,未来食品应该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据联合国数据,到2050年全球蛋白质的增量还需要30%-50%。我国农业农村部数据表明去年我国饲料蛋白的进口接近50%。“因此,替代蛋白成为未来食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具有上述的资源和环境效益,在蛋白的生产效率方面,微生物培养、植物培育也比传统畜禽养殖有明显优势。”陈坚说。
“近年来,以植物肉、植物奶等为代表的植物蛋白产业迅速,为乳糖不耐、素食和新消费人群的蛋白需求提供了新选择,有助于弥补动物蛋白缺口、释放消费动力,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下一步重点要在改善风味口感、规范标签标识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和发展。”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植物食物与营养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家章说。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食物资源的开发现状、重要创新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以科技创新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展开探讨。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要领会“大食物观”核心要义,把握人民美好生活这个立足点,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空间拓展、资源拓展、产业拓展。
“大食物观不仅要丰富扩大食物来源,增加食物的总量,确保食物可持续获取,在牢牢端稳饭碗上继续发力,还要调整食物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说,“大食物观”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开辟了新的路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